导读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展开广泛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促进了相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也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传统上在该地区影响力较大的西方国家对华警惕和敌意上升,开始加大力度拉拢地区国家。南太平洋地缘政治格局出现重大转变,地区国家对维持地区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陈新
奥克兰大学新西兰亚洲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南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使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接触大大增加,从而加强了经济和外交关系。然而,这种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西方大国的警觉,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导致地区局势复杂多变。
中国在南太平洋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援助和能力建设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汤加、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大量投资道路、港口、公共建筑等当地急需的项目,同时还往往伴有一揽子财政援助和贷款,这些援助和贷款虽然在短期内有益,但却引起了对长期债务可持续性和依赖性的担忧。
中国对斐济的财政支持尤其值得关注。中国的投资包含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建设一座新的机场航站楼和改善道路网络。此外,中国还在农业、卫生等领域提供了援助,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在当地引进了先进的蘑菇种植技术,提高了斐济的农业生产力。
中国在当地所做的不仅仅是经济援助,还包含了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更广泛的战略。中国资助的奖学金使来自南太平洋地区的学生能够到中国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外交和经济联系奠定了基础。此外,中方还派遣了医疗队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技术专家在多个领域提供培训。这些举措不仅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地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而且有助于在互利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关系。
中国参与南太平洋事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试图与该地区的环境和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南太平洋国家一直在大声疾呼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对许多岛国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中国强调将可持续实践与发展项目相结合,这与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环境管理的南太国家提出的“蓝色太平洋”倡议不谋而合。这种观念上的一致,为双方利用中国先进的绿色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合作提供了机会。
此外,中国致力于相互学习,尊重当地语言文化,这进一步表明了其建立真正伙伴关系的意图。通过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入项目中,中国提高了援助的有效性,并同南太国家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这种方式突显了中国融入地区社会文化框架的努力,与传统的援助模式截然不同――后者更像是一场交易。
尽管有这些积极的方面,但中国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仍遭到了警惕和质疑,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和中国在该地区增加军事存在的可能性表示了担忧。作为回应,美国加强了外交努力,重申自己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承诺,试图以此来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作为传统的南太大国,澳大利亚也对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足迹做出了回应。历史上,澳大利亚一直与南太岛国保持着牢固的关系,但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澳大利亚积极参与美国领导的AUKUS等机制,澳中关系出现恶化。这导致中国在南太平洋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澳方的关注,澳大利亚在地区事务中的立场也越来越强硬。
相比之下,新西兰的做法则更为平衡。作为首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西方国家,新西兰积极同中国开展符合自身发展重点的合作项目。新西兰的战略包括妥善处理与中国和传统盟友的关系,确保其外交政策保持务实,并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这种做法凸显了新西兰管理复杂地缘政治关系,致力于实现互利共赢和地区稳定的典范作用。
对于中国更多参与南太平洋事务,各方看法不一。在许多南太国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援助和投资所带来的切实利益。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潜在的债务依赖风险,以及谨慎管理国际伙伴关系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如何平衡中国援助的直接利益,和对自身经济需求的长期影响,是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反映出了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中国的投资和援助令南太岛国受益匪浅,但也在其他大国之间引发了复杂的连锁反应。不断变化的地区局势,凸显了战略外交和平衡接触在应对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日益增长所带来的新形势方面的重要性。随着局势的继续发展,南太国家处理这些关系的方法将对塑造地区稳定与合作的未来至关重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Deepening cooperation in support of Blue Pacific initiativ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