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50季度论坛暨202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2024年4月21日举行。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为了进一步夯牢向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以新质生产力支撑延续向好态势,贾康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实地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应该紧跟中央“谋划新一轮重大改革举措”和“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部署。二是紧紧抓住人工智能+这个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全面抓实抓好《民营经济促进法》。四是更有效地发掘房地产行业潜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尊敬的到场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以及线上参加交流活动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夯牢向好基础,务实提振信心”。
首先,从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数据表现说起。我自己愿意特别强调一下,一季度的数据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虽然评价上还是有一些差异,我个人认为在主要指标公布出来以后,综合判断是上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向好有一定劲道,即它表现出来的力度,是前面承接了去年9月宏观主要指标已经有所向好以后的基本趋势,复加上宏观政策在去年第四季度非同寻常地有了预算调整方案,给扩大内需加码,一万亿特别国债再配上组合拳式的其他措施,合乎逻辑的是,这种助力效应在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已经有市场热度上升的直观表现――没有统计局关于一季度数据公布之前,我在一些场合就已经说到这个观察印象。这也合乎疫情后“疤痕效应”在逐渐抚平的过程中,应该出现的市场潜力释放和百姓心态调整,再加上政策助力因素等等,是合乎逻辑的回升。
现在如果说一季度GDP是5.3%的增速,工业增加值和除掉房地产投资之外的其他社会投资,还有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指标,综合印证了向好,也有人高度评价为“超出一般预期”,但对我来说,总体感觉还是符合我作为研究者原来的预期。我也注意到,国际方面有影响的一些预测主体,如高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这些预测主体,纷纷在调高中国经济年度增速的预测值。本来做这种预测应该有一定的导向性,即有一定的前瞻性引导功能,但是实际上由于模型方法虽然在经济学研究群体、各个研究团队多年努力下有一些进步,但是仍然不能很好面对非常复杂的经济社会变量给出比较精确的短期预测值。高盛等有影响的预测主体他们的预测,都是跟随性的,所以,他们每一次都是跟着统计指标出来以后,再做他们的预测结果的调整。这在中国的前面几年发展过程中已经屡次出现。
我们现在又应该在已经看到向好趋势的同时,做一个全面的、进一步的分析认识。说全面,我要说到另外一个层面,即我们要清醒认识:向好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牢。
实际上现在的市场调研中,很多的交流活动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有一些领域和一些企业的赛道上称得上亮点纷呈,最典型的就是去年上半年就已经表现出来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上了台阶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主要是光伏、风电这样相关的设备),以及全世界都注意的电力储能设备(一些代表性的有创新特点的电池)的生产。这些成为中国去年上半年就表现出来的亮点,而后面的发展,也还在进一步形成它们的综合效应。
但在这些亮点旁边,仍然有一些方面是不能让人乐观的。我愿意比较直率地说,我们得承认市场预期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某些躺平的感受、还有一些悲观的情绪,有待进一步克服。因为确实发展是不平衡的,实际生活中在一些不同领域里,靠近基层的市场人士、企业从业人员的感受上,困难仍然是他们嘴边经常说到的概念。我们现在特别要注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种带有乘数效应、跃升式特点的“量变为质”――过了一定转换点以后要上台阶式支撑发展的这种生产力的发掘、发展,应该对接到现实生活中,用以克服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在使中国经济运行完成中高速区间的“L型转换”这方面,我认为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考验期:前面2023年有一个“契机之年”的特征,就是虽然2022和2023年两年的复合平均增长速度仍然是落在合理区间下沿之下的4.1%多一点儿,但毕竟2023年的当年同比,是站在中高速底线5%以上的5.2%,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特征,因为我们现在有非常大的把握,2024的今年,2025的明年,乃至后年,我们有经验、有能力防止再出现由于一些可能的疫情式冲击再现2020和2022两年的新低。
能够避免这种明显的新低,实际上就是在5%左右引导、而力争在5%以上的这个速度重心上,实现一个自2011年以来速度一路下行过程中的“L型转换”。从2010年的10%以上的速度,我们现在落到了5%左右,而这实际已经是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沿状态。
这个5%左右的量值,和中国经济学界研讨中大家有基本共识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沿是重合的。现在我接触到所有研究成果,要讲中国当下阶段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没有看到5%以下的,一般认为5%-6%的区间或者5%-5.5%的区间,这是以一系列客观因素判断再加上主观努力而排除了简单一厢情愿色彩的一个量值。我们在这个量值上实现所谓“L型转换”,就是引领新常态的“由新入常”而进入一个尽可能时间拉长的具有常态化特征的平台运行状态。
当然,其关键就是要有高质量特征,这个高质量要靠我们的结构优化为主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来形成,以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结合着扩大内需的中央方针的贯彻,实现这样一种合理的运行状态。这个L型的中高速区间内的运行,也有实际上推进“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的“保证速度”的意义。因为根据中央“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建议,以及这个规划建议公之于世之后总书记的说明,我们可以按照2035要使中国的经济总量折为人均GDP比2020年再翻一番,来做出一个基本的、八九不离十的测算结果,就是在人口不再增长,人口往下调整可能有高中低不同假设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15年应该达到“新的两步走”第一步见眉目的年均速度的客观要求,是接近5%的4.7%-4.9%的区间。所以,当下接上后续之年,我们在客观支撑条件――中国还有成长性的支撑的旁边,再努力结合主观方面以综合的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就非常有希望在L型转换之后,合乎意愿地去实现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这样从2024开始的由新入常,有很大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做积极的努力。
同时,不确定性的因素不可忽视。前面说到的一些偏悲观的情绪,不能简单地只是指责这些主体总不能够在提振信心方面看清楚我们所说的积极因素,实际生活中,得要理解他们感受到的这些不愉快,是疤痕效应还没有完全抚平,实际生活中确实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利于市场信心提振、预期向好的负面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夯牢向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以新质生产力支撑延续向好态势,我认为必须特别强调“务实”两个字。我们现在应更多考虑怎么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导下,务实地来做出一系列我们的积极努力,对接到提振信心,改善预期。这些可做之事,可以排出一个比较长的清单。我作为研究者,在此想特别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务实地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应该紧跟中央“谋划新一轮重大改革举措”和“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部署。我们在改革深水区要特别注意怎样凝聚共识和力量,来做实质性的攻坚克难。因为领导人已经反复强调,在我们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改革是“最大红利”之所在。在学理上,这是非常清晰和严谨的:因为改革就是以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解放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怎么改革?二十大非常明确地说有两个“高”,一个是建设“高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个是要以制度型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事业,实际上也是要催化和倒逼我们自己攻坚克难的改革。这两个“高”的实现,一定是落在充分解放生产力给我们带来最大红利之上。
它涉及的就是中央已经有非常重要文件指导的统一市场的建设。所谓统一市场,不是讲集中指挥意思的统一,讲的是我们在保护产权,公平竞争,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这方面,它的规则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性的制度体系要打通,要和整个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客观规律对接,也要和整个全球市场上已经有过几百年探索形成的商业文明体系来对接。
这样的一个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我觉得在具体的原则体系上,应该重温上海自贸区开始中央要求多轮重复,实际上也在各地有多轮复制、但实际上还要进一步贯彻的原则体系,它的表述应积极对接到实际操作。这个原则体系的表述,是非常简洁和清楚的:企业方面应该面对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产权得到保护、公平竞争、可能有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只要不碰负面清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敢于试错创新打开局面,这才会有活力的真正释放和发挥。企业的负面清单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让他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跟着的是,政府承担公共权力在手的治理管理职责的主体,却必须是正面清单加责任清单,权力的正面清单加上责任清单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而且有权必有责,政府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要有全套的绩效考评,那意味着要有考评结果出来的奖惩和问责制。这样的原则体系早已经确立,但要真正在改革的深水区克服种种阻碍把它落实,我们承认绝非易事,但这是必须谋划新一轮重大改革举措来实际追求发掘的“最大红利”之所在。
第二个我想强调的建议,就是紧紧抓住人工智能+这个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我们总体上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打造,这是二十大政府工作报告在勾画了总体指导思路以后十大重点方面的第一条。我们现在如果讲“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就要说到中国为数不多、但也是在千辛万苦中终于脱颖而出的头部企业“完成整改”落实的意义非常重大。
两年前中央就强调完成整改,在波动式发展过程中完成整改的过程,我有一个观察――我理解这个完成整改并不仅在于必要的纠偏,并不收敛于或实际上理解为完成最后一轮的罚款就等于完成整改。其实应该更积极地把完成整改对接于怎么使这样一些头部企业,他们另起一段、急起直追、抖擞精神于进一步发展中开创新局面。
比如说,非常有影响的头部企业在上市前紧急叫停,有当时的必要性,对接的是整改。完成整改之后,在更好地处理规范发展方面,“红绿灯”里红灯所防范禁止的已经看清楚,而绿灯要引导鼓励的也已把空间打开的情况下,应该让它继续考虑:是不是应该进一步来形成可行的上市方案。这样的一个对接,我认为才是对完成整改更全面的、积极意义的理解。
这样的新局面打开,对于中国来说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人工智能+”在硅谷继续引领潮流情况下、新近有震撼全球的他们新成果发布后,我们也应做出的急起直追。在这方面还得承认,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头部企业是特殊地经过痛苦烧钱阶段以很低的成功率而最后脱颖而出的为数不多的主体,他们怎样在已经有这样一个头部企业份量之后,按照一般发展规律来上市,更有利于带出后面的专精特新梯队和更加有上下游带有众多大中小、一直到小微概念的产业集群的这个态势,对于中国自己新质生产力支撑下的发展的升级、跃升状态,至关重要。这样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应该是很务实地从“完成整改”抓出一个新局面。
第三个我想强调的建议,是对于整个民营经济中央已经部署要考虑推出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全面抓实抓好。我也非常认同厉有为同志非常有见地提到的,这样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应该跟我们国家整个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质量提升打通。这样的立法和整个法律体系建设的呼应,应该得到更积极的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根本大法也应该是与时俱进地进一步给出更好的丰富和修改。在前面一轮,宪法把私有产权保护纳入正式表述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自己的一个意见: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进步,但是表述的不一样,似乎还有待以后进一步凝聚共识,因为它表述上是在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后面,并列式提出了合法的私人产权不受侵犯。但我作为研究者,觉得“不受侵犯”、“不可侵犯”的概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神圣不可侵犯那就意味着如果看到有这种侵犯情况发生,一定要有惩罚、改正,“不可”,那没有直接给人印象,如果受到侵犯以后怎么办?分开说“不受”,这个用语上的区别有什么样特定的必要性呢?我现在仍感觉值得探讨。
在厉有为同志提的建议里,他认为应该把这样一个逻辑完全理顺,我们应该积极地在这一思维的角度上,考虑怎么务实地结合着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推进,和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另外一些政策组合拳,来形成更积极的正面效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使民营经济把定心丸吃到位,意义是非常明显非常重大的,实际也是中央反复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的内涵。不止“五六七八九”,作为“自己人”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所受到的社会上违反两个毫不动摇错误议论的不良影响,应该按中央的要求,我们切实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地予以批驳。把更加积极正面的实事做好,把他们“自己人”的待遇,在实务上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办法配套。在思想理论上,应该按照二十大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更多的积极研讨。在中央反复强调的纠正侵犯企业产权错案冤案方面,要动真格。现在应该讲,我们听到的案是错判的一些刑事案件不断有(纠正)信息传来,但是侵犯企业产权错案冤案的情况只是听到有比较早的张文中案彻底翻案已经过去好几年,后面有留了一个尾巴的顾雏军案,更多进一步的案例,没有听到。有关的管理部门在这方面,也应该以务实精神积极考虑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指导方针,进一步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
第四条,我想提到的,就是要注意现在公众、老百姓(603883)还非常看重房地产业的动态中应做的实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央已经明确予以表述,这是延续过去表述再次明确了中央关于房地产业的认识。对这一大块相关的潜力应该更有效地发掘。
我认为中国实际的房地产业所关联的城镇化的实际水平,一定不能先看那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左右,一定要先看不掺水的实打实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换句话说,14.3亿中国人里的大多数,还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前面几十年已经进城的三亿多被称为农民工及其家属的成员,他们大多数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还仍然是入另册的,是有欠账的。
中国真实城镇化水平一定要把这两个指标放在一起做更实事求是的认识,我认为是可以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适当提高几个百分点,加入城镇常住人口方面的进步,但绝对不可能高于55%。换句话说,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如果收于70%左右,我们至少还有15个百分点的空间,往后每个年度的提升幅度,总体是逐渐缩小的,不可能一年上一个点,一年上一个点我们也要走15年左右才能完成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实际上会比这个时间段更长。高速增长的最后阶段,每年上升可能是0.6、0.5、0.4个点,收敛下来是相对缓慢的。这是比照国际经验表明的我们现在正经历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业现在的投资,已经出现了下降幅度收窄的积极迹象,这跟我们前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有关联的。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整个房地产业实际上在纠偏“合成谬误”,政策180度转向以后暖风频吹,现在最前沿的,已经推进到对于民营企业的房地产开发商有白名单,即对他们的扶助引导支持,已经对象化,这样的基础之上,一线城市的风向标作用现在也看到正在加强,最新的报道是说已经在几个沿海城市同一天出现了拿地的地王,这表明什么?开发商“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已经出手拿地积极地做下一轮开发了:在整个一线城市,二手房的交易量明显上升,而且业界预测会带动一手房。在成交价位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止跌企稳。这个趋势还会有波动,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之下火,的这一边带动着冰的这一边完成一个在供求关系有重大转变之后比较缓慢的回升过程,却是有确定性的。一些局部的不愉快困扰可能还会发生。
现在有人在议论,一些很有影响的房地产业的企业,似乎又有告急的信息,但是总体来看,我愿始终强调早已经提出的一个判断:中国的房地产业不会崩盘,现在就是完成筑底。判断全国的筑底意义其实已不大,不会崩盘意味着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同区域有先有后的比较缓慢完成回升过程的这样一个最大可能性。
这个回暖,我不认为像有的比较保守的说法,要3-5年。如果我们的组合政策掌握得好,我认为今年下半年就应该有更积极的迹象。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两年之内更多的地方进入回暖状态应该是大概率。中国客观的成长性加上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务实地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在房地产业这方面又特别重要。因为中外的经济社会发展反复说明,这个“预期”,它有“自我复制、自我实现”的特征。我们理性地引导这样一些预期,就是在克服一些不利的因素,而调动潜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引导预期,要客观地认识它向好的可能性,讲客观的支撑条件是第一位的,后面跟着是说我们主观的努力,那么强化冰火两重天“火”的一边的风向标作用,也在不断出手。所以,我认为这方面继续把实事做好,是可以非常有为的。
北京在认房不认贷之后,又取消了原来的离婚之后三年才能买房的规定,这种行政限制,龙永图同志说早该取消,但当时出台的时候觉得特别的理所当然,而现在回味起来却带有一点讽刺性。他说到,搞这种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当时可能有些人认为确实有必要,但时过境迁,我们应该把实事做好,落到一些必要的政策优化具体落实上。
总体上,我特别愿意强调:对新质生产力现在讨论已经很多,它真正发挥作用,一定是要在向好基础得到夯实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把客观的支撑条件结合着主观的努力,落到实处。让我们一起考虑怎样更好地办实事、敢担当有作为,来开创新局面!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