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接近尾声,今年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表现出人意料。
公募作为财富管理“主力军”之一,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盘点2023年基金业的年度十大关键词,分别是:降费、ETF大发展、业绩欠佳、新基金发行冷淡、公募规模超银行理财、REITs常规化发展和扩募、个人养老金基金一周年、浮动费率产品面世、外资布局公募提速、QDII基金大翻身等。
一、降费
今年对基金行业影响最深远的大事件之一是降费。
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一是即日起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二是预计于2023年底前完成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的下调,并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三是预计于2024年底前完成对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的规范。
业内分析,随着证监会的各项改革措施渐次落地,预计到202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较2022年将下降约26%。且预计,此次管理费率下调后,公募基金行业每年将向基民让利100亿元以上。
一方面,费率改革让公募基金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基金公司面临着优化经营效率,持续改进产品及服务,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新课题。有业内人士分析,受降费影响,有部分小型基金公司和部分小型基金销售公司可能出局。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让利投资者,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ETF大爆发
在2023这一年里,ETF成为一大亮点。
自2014年ETF驶上快车道以来,今年11月沪深两市ETF规模一度突破2万亿元。目前ETF规模在2万亿元上下浮动。
从2004年末境内首只ETF推出到2020年10月全市场ETF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基金业用了15年。但从1万亿增长至2万亿,基金业仅用了3年时间。
目前市场上有881只ETF,较年初增加140只。
业内分析认为,ETF未来仍将大发展,有望发展成10万亿的大市场。目前各家有实力的基金公司都在大力发展ETF。
三、公募规模超银行理财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27.38万亿元,产品数量1.13万只。这两个数据均超越往年业绩,创出新高。
2023年是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第25年,今年基金行业规模首次超过了银行理财,成为整个财富管理重要的主力军之一。
截至今年6月末,公募基金资管规模合计27.69万亿元,超过同期银行理财市场25.34万亿元的存续规模,位居资管行业首位。
而10年前的2014年末,公募基金的规模尚不到5万亿元,仅相当于当时银行理财的1/3。
公募规模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四、业绩欠佳
今年是基金业最难投资的年度之一,一是整体市场向下,二是各板块轮动很快,难以抓住机会。
这导致今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整体表现不佳,特别是“大白马”、核心资产等大盘股连续三年出现大幅下跌,以往表现优秀的百亿基金大多重仓这些股票,迄今主动权益基金已连续三年跑输市场。
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代表主动权益基金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下跌13.33%。
总体来看,今年表现最好的是小盘风格基金指数,年内上涨15.77%。与之相对,大盘风格基金指数年内下跌10.34%,表现欠佳。
目前,主动权益基金收益最高的是周思越的东方区域发展,年内收益43.66%。其上半年重仓TMT,二季度末换仓至酒类等消费股。
总体来看,今年重仓TMT的基金收益排名靠前,重仓新能源的基金排名垫底。
五、发行冷淡
今年基金一大痛点是新基金发行极困难,尤其是主动权益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年内新成立基金1168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发行总份额9890亿份,平均发行份额8.52亿份。
总体来看,今年新成立基金数量不算少,但发行总份额、平均发行份额双双创下近5年来新低。
其中,今年新成立主动权益基金313只,发行规模中位数为2.64亿元,接近新基金成立的最低门槛。
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最大的是胡宜斌管理的华安景气领航基金,为53.54亿元。今年没有出现百亿基金。
并且,基金公司为降低新基金成立门槛,有367只新基金采用了发起式方式发行,占年内新基金近三成,为31.42%。
六、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和扩容
今年发行成立5只公募REITs产品,发行总规模171亿元。
自2021年6月首批公募REITs产品成立以来,目前市场上共有29只公募REITs,总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整数关口。业内认为,未来基础设施REITs市场将有望发展至万亿规模。
今年多只公募REITs产品扩募,包括博时蛇口产园REIT、红土盐田港REIT、华安张江光大REIT、中金普洛斯REIT等产品。
此外,今年公募REITs还出现了新品种,首批3单消费基础设施REITs已正式获批。
七、个人养老金基金满一周年
2022年11月28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开售。迄今已满一周年。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进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的养老目标基金共有161只。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已设置Y份额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达到174只,三季度末Y份额总规模达到51.87亿元。个人养老金基金已初具规模。
不过,这一年个人养老金基金的业绩不尽如人意。截至11月27日,设置Y份额的全部174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其中30只Y份额实现正收益。
八、浮动费率产品面世
今年随着费率改革推进,费改后首批20只浮动费率基金陆续成立。
包括3只与规模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8只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以及9只与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
证监会表示,费率改革将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同时也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
业内认为,浮动费率基金是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共担机制的探索,将进一步激励基金管理人充分发挥主动管理能力,鼓励基金管理人追求基金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进一步丰富了基金类型,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理财需求。
九、外资布局公募提速
8月24日,安联基金拿到中国公募牌照,成为第9家在中国获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今年年初,施罗德基金和联博基金也获批。
此外,贝莱德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多家外资基金近期纷纷扩充了中国公募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并发行新基金。
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政策落地以来,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
2020年,贝莱德率先斩获首张国内外资公募牌照;2021年,富达基金和路博迈基金先后获批,并在2022年拿到了证监会颁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宏利基金、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均发生了股权变更,成为外资系基金公司;迄今国内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已经扩展至9家。另外还有43家公募基金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
十、QDII基金大翻身
今年QDII基金实现大翻身。而此前,自QDII基金诞生以来,业绩表现和规模发展一直不如预期。
距离2023年还剩最后不到一个月,如果不出意外,2023年的冠军将由QDII基金摘下,截至12月6日(下同),年内回报最高的前三名全部是QDII基金。
今年QDII基金的总体业绩远远跑赢其他类型基金:
QDII股票型基金指数年内涨幅6.21%,与之相对,股票型基金总指数年内下跌9.38%,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跌幅更是高达13.33%。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QDII基金收益两极分化,投资美股,尤其是投资海外科技、纳斯达克的基金收益遥遥领先,比如目前基金前三名: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57.93%、标普信息科技LOF49.63%、纳斯达克ETF48.84%。但是投资港股的基金表现较差。比如恒生医疗、恒生互联网、恒生消费等跌幅达到两位数,多只港股ETF跌幅超20%。
尽管新基金发行冷淡,但今年QDII新成立59只,创出历史新高。从新发基金规模来看,今年QDII发行份额104亿份,近7年来仅次于2021年。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进行处理